这一刻,我就是我的中国
所有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都需要酝酿时间,所有突破性成果都来自点滴积淀。为了这样的时刻,无数中国青年投身时代洪流,在责任使命下逐梦,耕耘,等待爆发。他们的努力目标各不相同,绽放光芒的方式不拘一格。但相同的是,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寻常日子里积攒光热、储备能量;相同的是,他们把自己历经磨炼后获得成就、突破难题的重要时刻、难忘瞬间,作为表白祖国的最真诚的语言、最珍贵的礼物。
他们坚信:我是什么样,我的祖国就是什么样。他们坚信:这一刻的我,就是我的中国。
“爱国”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词语,它在这些年轻人的生命旅途中被诠释得具体可感可触摸。在欢庆新中国71岁生日的日子里,“青年说”走进4位青年人的关键瞬间,与读者一道,体味他们奋斗的艰辛、心中的波澜、成长的喜悦,体验爱国之情如电流穿透云层直击内心的震撼与感动。
图片为新华社发
“我信你”,驻村七年才懂它的重量
王萌萌,年生,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现任十三届全国青联副主席,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委委员、定远县妇联副主席(兼职),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定远县吴圩镇皖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王萌萌(左二)在田间地头调研。资料图片
王萌萌
驻村7年,我早已不是那个初来乍到、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小姑娘,却会为了一句“我信你”而热泪盈眶。
安徽省脱贫攻坚调查工作开始了。一天,我跟着工作队一起来到隔壁吴圩村进行入户调查工作。进村没多久,就被一个老奶奶拉住了。她说:“小姑娘,你们是来检查的?我想反映个情况,村里不给我办低保!”
老人不认识我,以为我们是镇上来的检查组。虽然此行时间很紧,但她口中的办低保是村民心里一等一的大事,我有心听一听。原来,老人已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还有一份环卫工的工作,并不符合办低保的条件,但她不懂政策,只觉得是自己哪里得罪过村干部,所以办不成。
“奶奶,您虽不符合办低保的条件,但您有村里给贫困户的补贴,能享受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何况您身体还硬朗,环卫工作干得不错,子女也能照顾着,这日子还愁过不好嘛!”我安慰着老人,这类情况,让老百姓想通了、安心了最重要。
但老人眉头仍皱着,显然对我的话心有疑虑,不待我多说便问道:“你是哪个检查组的?”我一笑,只好自报家门,说我叫王萌萌,是隔壁西孔村的第一书记,来做脱贫调查的。
没想到,老人的眉眼立即舒展开来,说了一句让我意想不到的话——“哎呀,你就是王萌萌啊!那你说的,我就信了!”
你是王萌萌,所以我信你!接下来的几天,来自一位素不相识的村民的这一句话,在我的心中萦绕不散。我在村里做事,苦辣酸甜都自己消化,从不求什么回报。但能让远近乡亲都认可我的工作,认可我这个人,这是多大的荣幸啊!这句话讲出的那一瞬间,便已化作一股热流,涤荡了我的身心,也慰藉了我7年的驻村岁月。
7年前,我放弃在省会城市合肥的工作机会,沉到西孔村来当“村官”。那时候,村民们也会看着我说“你就是王萌萌啊”,潜台词不是信任,而是打量、怀疑——你就是那个刚毕业的小丫头啊,估计是来镀金的,待不了多久。
那时候我常常哭鼻子。村里人不信我、不听我的,只好晚上回家偷偷抹眼泪,然后对自己更“狠”。7年,我一点一滴地,为脚下的乡土注入新鲜的血液。我带头贷款搞种植,吸引村民跟着我一起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立皖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多人,发展种养循环经济,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当选人大代表后,我还对乡村人才引进、发展数字化农业等多次提出建议。西孔村从“落后村”,变成“明星村”,大家都看在眼里。
7年了,身边的大学生村官有的转编,有的改行,只有我一头扎在村里。我深知,脱贫攻坚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壮举,把青春献给最需要年轻人的乡村,是我对祖国、对党和人民最深情的告白!
我或许错过了繁华的风景,但谁说我没有别样的收获?基层实打实的历练,让我从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姑娘,蜕变成一名敢想敢做的女干部。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没有人会比我更懂一句“我信你”的重量,它足以让我永远热泪盈眶。
(作者:王萌萌光明日报记者李丹阳采访整理)
樱花,在抗疫前线迎风怒放
高军,年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抗疫期间作为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获评“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高军(右)在武汉抗疫前线。资料图片
高军
看到征召通知,我知道,自己必须去。
“医院要组建援鄂医疗队,请愿意参加的同志10分钟内报名,明天下午走。”1月25日,一则简短而又无比凝重的通知出现在科室群里。“10分钟”“明天”,这两个词如同警铃,宣告着行动十万火急——在新闻里,医院人手紧张,武汉人民真的急需我们伸出援手。
没有时间犹豫。在这10分钟里,我和同科室的好哥们宋彦龙迅速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报名。随后我告诉了父母我的想法,妈妈吓了一跳,爸爸支持了我。他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曾在年非典时前往最前线,医院挥洒汗水。共产党员总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而这一次,轮到我带着使命出征。
1月26日晚上,我们到达武汉。作为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一个50张病床的病区。
刚开始的战斗最为艰难,由于医疗物资短时间内不够充裕,为了保证医护安全,我们就穿着生化防护服上。防护服厚重不透气,我十分不适应,刚一穿上就开始流汗,眼镜也开始起雾,头昏脑涨。我和两名同事一起照护25个患者,抽血、上呼吸机、监测情况、翻身、清理垃圾……每天三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很短也很漫长。结束一天的工作,脱下防护服时,我全身已然湿到了裤脚。
但我们不只是一支队伍在战斗。很快,医院的第二批、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陆续来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医护人员纷纷驰援武汉,与我们并肩作战。最初的物资紧张也仅仅持续了几天,来自全国的物资潮水般向武汉涌来——医疗物资充足了,医疗队收到了捐赠的羽绒服、电热毯、电暖气、食品……所有人都在为抗疫保驾护航。
我们的患者也在同我们一起努力。有一位老爷爷,刚入院时氧合很差,情况危急,我们迅速给他上了无创呼吸机。对于很多患者而言,使用呼吸机会带来不适,有时会觉得难以坚持,而这位老爷爷一直非常配合我们,积极给我们反馈。随着救治的展开,他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当时已是3月,武汉春寒料峭,我和医生、护工师傅三人推着躺在病床上的老爷爷外出做CT。路上,我们经过一个在台阶上用木板搭成的斜坡,我们两人抬起床尾,一人在床头推着,才下了斜坡。我很快便大汗淋漓,鞋套也磨破了。
我不常走这条路,即使走也总是急匆匆,不曾驻足。但这一次,检查完送爷爷回去时,我抬头一看,路边竟有一株樱花树,繁花缀满枝头,迎风怒放。
“春天来了啊。”我这样想着,“花都开了。”那株樱花并不高大,也并不显眼,因而我从未发现它——经冬至春,它就在那里,在严寒时积蓄生命的能量,于第一缕春风到来时迸发。在我心里,一股温暖的力量涌动,再努力一下,再坚持一下,这场战斗一定会迎来胜利,这座城市始终充满希望。
来到武汉72天后,我们完成了使命。患者康复出院,武汉重启,一切幸福的日常都在回归。离开之前,我们特意去了一趟东湖樱园,樱花一大片一大片地开放在暖阳下,像粉色的云朵。
(作者:高军光明日报记者安胜蓝采访整理)
幕墙灯,闪耀自贸区青年梦工场
张赛,年生,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现任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前海交易广场项目总工程师。致力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研究,主持完成的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省级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奖6项,省级工法4项。
张赛(左二)在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张赛
“张工,灯槽交汇点很杂乱,灯光断断续续,核心区无法点亮!”年4月10日,班组长老张向我反馈外幕墙实体样板制作情况。这意味着,我又一次陷入困局。
此前,为确保灯槽安装一次成优,项目已经推翻了很多版设计方案。万万没想到,新一轮的实体样板做出来,依然无法让“钻石”亮起来,我明白当下别无他法,只能再次迎难而上。
这座深圳前海新区的地标——中建二局二公司承建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西区项目,外立面覆盖着个三角形切割面、条棱线、个交汇点,精密程度就像一颗浑然天成的钻石。我的使命,就是带领团队“擦亮”这颗“钻石”——将棱线上镶嵌的“凸”字形铝板灯槽一一点亮。
“按照现有设计方案,灯槽底板是一个平面长方形,多个长方形轴线在空间中是可以交汇到一点的,但长方形短边之间无法形成拼缝。所以灯槽底板必须是折板,唯有如此才能交接吻合。”我定了定神,斩钉截铁地说:“召开设计会,马上开!问题必须在一周之内解决!”
“攻坚小组”出征了,白天泡在工作室里反复实验,晚上集中讨论。连续个小时,“攻坚小组”先后修订了12版方案,论证了无数种可行性。
困难接踵而来。设计方案完成,具体施工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幕墙系统由6层构造组成,每层的下料安装必须吻合。这就要求所有构件必须精准、快速下料。”综合考虑后,我决定利用BIM技术实现精准下料。
难度太大,大到有的工程师们提出质疑;耗时很长,长到可能满足不了项目工期。工期一点点逼近,这个国内首个深港合作的国际化青年创业社区要如期交付使用,我们会拖后腿吗?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我,感觉肩头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没有案例参考,那我们就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我们“胆大包天”地提出,使用dynamo编辑专用脚本程序,导入空间坐标,一键生成模型和数据导出。这一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哪个团队尝试过。
在连续两个昼夜的探索后,我们成功了!榀钢龙骨、条灯槽、条灯带、块标准冲孔铝板、块异形冲孔铝板……项目完成了堪称“巨型体量”的下料任务,所有异形幕墙构件无缝衔接。“钻石”终显真容,天衣无缝!
夜幕降临,一颗闪耀的“钻石”绽放在前海深港合作区核心地带,拍照人群的欢呼声乘着夜里的风,吹拂在我的脸庞。风是那么暖啊,暖得我的眼眶都湿润了。
眼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创孵化加速器矗立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前海自贸区,可我的泪光里闪现的是平凡的日子,那些没日没夜趴在案头、躺在工作室里的日子,那些只能靠滴眼药水来缓解眼睛血丝的日子,那些知道也许不可能、却勇敢再搏一把再试一次的日子。
(作者:张赛光明日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
太阳翼,与航天梦一同铺展
于新辰,年生,16岁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专业,现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师、西昌发射场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获第21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入选“中国好人榜”,获评“心动安徽·最美人物”。
工作中的于新辰。资料图片
于新辰
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第30颗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入网,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星箭分离,卫星的太阳翼帆板徐徐展开,像一个精灵在太空中打开翅膀,阳光照在太阳帆板上,背景是我们蓝白相间的地球家园。这一瞬间,最美丽、最震撼,令人激动不已。
为了这最美的一瞬间,航天人付出了很多。
对我们火箭低温动力系统的工作人员来说,前期做了很多故障预案、推迟方案,推演了很多突发情况,每天都是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深夜。尽管前期测试非常顺利,6月16日晚上,正在准备进行低温燃料加注时,工作人员突然发现一个重要的参数出现异常。本来是箭在弦上,但是为了任务成功,航天人决定推迟发射。由于天气原因,火箭一级、二级及四个助推加注口以上的氧化剂、燃烧剂需要分别安全完成泄出操作。泄出量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而且燃料有剧毒、强腐蚀性,风险非常大。经过动力系统和加注系统人员两天的昼夜奋战,成功泄出了燃料,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壮举。任务推迟7天后,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成功踏上了组网之旅。
在火箭发射场,就是要实打实地把火箭送上天,不允许有任何的含糊。我是年7月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电梯员、动力系统操作手到指挥员,先后参与了70余次火箭发射,担任指挥员的有19次。虽然工作忙且压力大,生活也不如大城市丰富,但是能够为我国深空探测、卫星导航等航天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年国庆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我在网络上全程观看了发射直播的盛况,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激动和骄傲之情。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王永志院士与学生座谈时说:“深空探测任务艰巨,航天事业大有可为。”由于我国探月工程的全部发射均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当时正在建设的海南文昌发射场也是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建,因此我立志到西昌去,到国家深空探测的“母港”去。大学毕业择业的时候,家人、老师、朋友也都很支持我的选择。能够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可能现在有些年轻人还在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但是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很多领域需要不断赶超,很多超级工程需要人才去建设,如建设在贵州黔南州一个喀斯特洼坑中的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建设在四川锦屏山地下米处的全球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这些工程铺就了中国迈向强国的复兴之路,这些工程的建设非常需要青年朋友们的踊跃投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接触了很多年轻的航天人,他们在各自岗位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不骄不躁,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一次次刷新中国航天史纪录。我想,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该有的模样。
(作者:于新辰光明日报记者龚亮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年10月01日08版)
来源: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