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约定面对16位战友的墓,他说我来
导语:这是一位可敬的英雄军人,这是一段充满友情和亲情的漫长人生:在一次著名的卫国战斗中,面对16具战友的尸体,他欲哭无泪,悲痛中萌生了“认亲”的念头。于是,他毅然承担起做“儿子”的义务,36年如一日热情无私地照料着16位烈士的母亲……
一、英魂之托登门认亲
年暮春,一场震惊中外的攻占老山的战斗中,年仅22岁的济南军区某部副连长孙兆群奉命率领一支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0号阵地。岂料,进攻中暗处一阵枪响,16名战士先后遭难,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16座墓碑,仿佛像16把尖刀插在孙兆群心上!
部队凯旋时,他来到随他出征的16位烈士墓前,眼里噙着泪水。悲痛之余,一个至真至美的善举油然而生——战士为国尽忠,我替战友尽孝。
他在烈士墓前哽咽道:“好战友,放心去吧!你们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们没尽到的孝心,我来尽。”
他回到营房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参战期间攒下的元工资,分别寄给了每位烈士的父母,并给每位烈士的父母写了一封“认亲信”。
从此,他的生命便分成两半,一半属于他的军事指挥员工作,一半是16位烈士的母亲。
带着那份情、那份念,他在自己负伤未愈的情况下,拄着拐棍,爬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烈士顾克顺的家,将浸着血迹的元钱和自己的微薄薪金双手交给老人,含泪道:“娘,克顺光荣地走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
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北上,赶到位于泰山北端的烈士薛精英家……连续几天几夜的奔波,他刚刚愈合的伤口感染了,隐隐肿疼和持续低烧使他举步维艰。
还有最后一位烈士的母亲没有见到。那坐落在沂蒙山深处的人家此时也许正为失去的儿子而痛苦万分,也许正因失去劳力而田园荒芜……
想着想着,孙兆群再也躺不住了。草草吃下几片消炎药后又风风火火爬上巍巍沂山,走进烈士公衍进家那幢低矮的茅屋。
那段日子,公衍进一家老小仍未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烈土的母亲整日抱着儿子的遗像,哭干了汨。儿子生前的领导能辗转数百里来到这深山,老人的心田如沐春风,浑浊而凄凉的眼睛霎时闪过一缕惊喜。
他双手交给老人一封烈士还没有写完的遗书:“娘,好想您。如果我能生还,一定穿着整齐的军装给您敬一个军礼……”而今,他在老人面前郑重举起右手,替战友补上了这一缺憾。
面对此情此景,老人顿时泪流满面,百感交集,犹如看到了可亲可爱的儿子,看到了昨天敲锣打鼓送子参军时的难忘一幕。
年,金秋十月。孙兆群被上级选派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深造。但那份对母亲悠悠的牵挂并未因此而中断,他依旧把老人的疾苦冷暖记在心上。
那年寒假一到,他顾不上家里刚刚分娩的妻子,便匆匆跳上开往丹徒的汽车,走了几十个小时于天黑前赶到烈士仲瑞生的家。当地武装部转来——封加急电报:妻儿病重,望速归!!!
紧紧攥着那张标记3个感叹号的电文,他没有回家,而是又挤上了北去的列车,到鲁西平原的曹县、郓城探望两位年迈多病的烈士母亲,给老人带来过年的鱼肉和新衣,也带来了一份浓浓的孝心。
当他风尘仆仆赶回住地,敲响自己的家门时,新春隆隆的钟声已响彻午夜的上空。
春天的脚步是挡不住的,春芳满园的花香也是关不住的。他无私的爱和燃烛般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所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每一位官兵。为此,学院党委给他记二等功,并号召全院师生向他学习。
当时的国防部长闻讯后欣然挥毫题词:孙兆群同志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时代青年之楷模。
二、鸿雁传情隔不断的爱
他登门“认亲”,一一走访完16位烈士的母亲。为此,他走遍了5个省市自治区16个乡村,行程1万多公里,用了多个节假日。从黄海之滨到青海高原,从松辽林区到淮河两岸都留下他深深的脚印和汗水……
每一位烈士牺牲的日期、时辰,每一位烈士母亲的生日他都记在心上。每逢烈士的忌日,每当烈士母亲的寿辰,她们总会收到署名“兆群儿”的家书和汇款。
一次,孙兆群做完肿瘤手术在家休养,忽然通讯员跑来交给他一封特快专递信函。信是湖南来阳陈菊生烈士母亲托人写的:“群儿,前邻欺我寡母,占我宅地,蛮横无理,望来为我主持公道,不然拼死老命也要夺回宅地……”
闻此,孙兆群心急如焚。但刚刚手术,不能前往。于是,他一边打着吊瓶,一边写信,让她保持克制,引用古人“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美传佳话来安慰老人,然后又电请当地政府妥善解决烈士宅地纠纷。
一场剑拔弩张的械斗终于平息了,他也长长松了一口气。烈士的母亲来信娓娓诉说: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调解下,前邻终于退出了侵占的宅地。
年,已调离连队、任团参谋的孙兆群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岗位,但对烈士母亲的爱却更浓了。一位烈士母亲来信委婉道出农村种种不合理摊派压得使人喘不过气来,抚恤金不按时发放,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孙兆群看着看着不由涌起一股涩涩的酸楚。他想,战友为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家中本来就失去了劳动力,经济并不宽裕,难道还要向他们伸手要钱要物吗?于心何忍,于理何在?
此事虽然不是政府所为,但它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孙兆群被激怒了,他一面拿出自己的当月工资给老人寄去,一面写信、打电话给有关县乡民政部门,请求解决烈属抚恤金及时发放和不合理的摊派问题。几经波折,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当对方在电话中礼貌地问孙兆群:“你是部队专职管这项工作的吧?”
他哈哈一笑:“你说对了一半……”
有一年,烈士扈轶群的母亲来信中流露出想把小女儿送到部队上锻炼锻炼的念头。他深知一个农家女孩参军的难处,但烈士母亲那求助的目光常常划过脑际,让他寝食不安。他一跺脚,干脆直接跑到济南,找到省征兵办公室主仟家里。不巧,那天被告知:首长外出。他横下一条心,等。将军被他一片真情所动,特批照顾烈属一个指标。
烈士的妹妹穿上了军装,白发苍苍的母亲乐得合不上嘴,逢人便夸:“俺失去了当兵的儿子,可俺又得到了一个当干部的儿子,比亲的还亲呢!”
融融的爱,盈盈的情像一股不息的甘泉温暖着16位烈士母亲的心。她们中谁有难事找到他,他从不推辞,总是淡然一笑:“这事我想办法。”
有位烈士的弟弟已近而立之年,几次提亲都因家境贫寒而告吹。烈士的母亲为此愁白了头,万般无奈只好写信请孙兆群帮忙。他收到信后真的犯难了,这姻缘不是靠行政命令或思想说服就能撮合到一起的,主要靠自己。
那个炎热的酷暑中,孙兆群四处奔波、写信联系,终于求人在老人所在县城给烈士的弟弟找到了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
对方问孙兆群求职者是他什么亲属时,他话音未落,对方便带愠色地责备道:“我以为是你小舅子呢。你不知道找个工作有多难吗?再说,全国有成千上万的烈属,你管得起吗?”
翌年,烈士的弟弟偕新婚燕尔的妻子辗转数百公里来到军营向他报喜:“俺娘说,娶了媳妇可千万别忘了你孙大哥哟……”
那一瞬间,他含着漂亮的新娘送来的喜糖,感到眼睛发涩、鼻子发酸,他想,此时此刻倘若战友还活着该多么高兴啊!
暑去寒来,孙兆群所在部队投入了紧张的冬季军事演习。当部队行军至一位烈土的村庄时,他听村干部说,烈土的母亲患病多日,因无钱住院,只好回家打发余生。闻之,孙兆群心里咯噔一下震痛了,他多么想立刻去看望一下近在咫尺的老妈妈,可军令在身,容不得他离开半步。焦急之中,他匆匆写了个纸条交给村干部,请老人到自己家让他做医生的妻子为其治病。
三、一句承诺三十六年
年暮秋,一个艳阳高照的正午,孙兆群岳母70岁生日。红红的寿桃、朗朗的笑语……而唯独缺了他这个女婿的祝福。女儿一再向亲友解释,笑脸相告,转身却悄悄洒下一串委屈的泪水。
谁会想到,此时的他正在百里之遥的邹干为烈士庄风云的母亲庆贺着另一个热闹的寿典。人们从他跑进跑出喜气洋洋的脸上怎能看出他心中那份对岳母、对妻子的无限愧疚之情?
他一杯又一杯地与人对酌,把所有的情感倾入了酒盅。
来来回回没命地奔波操劳,他终于累倒了,医院。他身上至今还有一块弹片没有取出,每每劳累过重或遇阴冷天气,新病旧伤发作起来疼痛难忍。看着日趋消瘦的丈夫,心痛的妻子买来补品为他补身体。
补品在柜子里一天天地减少,两周后便没有了。妻子见他爱吃又去买,一天、二天……直至一个明媚的周日,孙兆群外出,通讯员将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信函送到她的手上,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补品他一口也没舍得吃,趁妻不在时,便补品存起来,然后寄给体弱多病的烈士的母亲。
泪在眼里打着转,她好想扑进丈夫的怀里痛哭一场,但没有,她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孙兆群回家看到信十分内疚,安慰她道:“咱年轻火旺不用吃补品,吃了反而鼻子出血。”
“你不用解释了。”妻子破涕为笑。其实,孙兆群家并不家人们想象的那么富裕,家里唯一值钱的那台彩电还是实在看不下眼去的亲戚凑钱买的,夫妻逛街常因囊中羞涩而绕开商场。
一次,一位远道而来的烈士的母亲准备返回家乡,他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相送,就将给儿子用的元入托费塞进老人手里:“娘,别嫌少,以后我还会给您寄。”
是夜,他又跑回营房,羞怯地敲开战友家的门,筹借钱款……
据孙兆群所在部队不完全统计,从年到年,这10多年来,他资助烈属的钱款达余元,实物不计其数,仅他送出的电热毯就有8条。
后来,济南军区授予孙兆群“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模范干部”和“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破格晋升他为中校副团长。
他用一颗铁血英雄的爱心感动着烈土的母亲。
年的秋天,经常劳累的孙兆群病倒了,患上了严重的脑炎。他虽然没把生病的消息告诉十六位母亲,可老人们还是知道了。母亲们颠着小脚,医院。她们说:就是来看看兆群儿,看完才能放心。
人们说,世界上的东西总是越分越少,唯有不尽的爱越分越多。孙兆群照顾烈士父母的事迹,影响和带动着一大批人向烈士家庭伸出援助的手。许多烈士的家乡,已经形成了扶持烈属脱贫的社会风气。孙兆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英雄永远属于那些为了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倒下去的战友们,和他们比我所作出的又算得了什么?”
一晃36年过去了,在孙兆群的精心照顾下,目前16位烈士的父母大都身康体健。其中年龄最大的有岁高龄,最小的也已经82岁。随之而来的,就是老人的身后事。烈士顾克路的父亲去世,孙兆群跑前跑后,尽着一个孝子的责任。老人的送老衣服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是孙兆群一手置办。
36年,岁月不饶人,原北部战区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副师长孙兆群也已经是61岁的老人了。但是,生命不息,诺言在身,他的敬老之路还在继续……
一个战场上的有功之臣,36年坚持替为国捐躯的战友尽孝心,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孙兆群的事迹昭示我们:作为军人,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勇于献身义不容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无私奉献,才能对得起千千万万长眠于九泉之下的先烈之灵。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相信孙兆群一定会继续书写无私奉献的新篇章!
谁说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了?从战场上走下的一等功臣孙兆群,用坚持36年照顾16位烈士父母这一生动感人的事实说明,不管到什么时候,在战场上用鲜血凝成的战友情不会变,人间不能没有真、善、美!
“一句话,一辈子”,这是他和战友们的这个“生死约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