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略智库欧洲观察员战争阴云大国博弈下的

作者:张智颖华略智库欧洲观察员

整理:崔苗苗华略智库新媒体部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提及制造强国,大家都会想到德国,这个站在“工业4.0”门槛上、拥有着全球最多“隐形 ”企业的国家,却因俄乌战争影响而陷入通胀、能源短缺等多重危机,其立国之本的制造业更是受到冲击。目前,德国企业情况如何?大国博弈下我们该如何理想看待中德关系?一起来看华略智库在德留学的欧洲观察员张智颖的解读。全文字,阅读约27分钟

编者:张智颖曾经是华略智库研究经理,今年5月份因为家庭和学业的需要而随迁到德国。现在以华略聘任的欧洲观察员身份与我们分享,将来也会不定期给我们呈现对德国以及欧洲的经济、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讲述者:张智颖华略智库前研究经理,现为华略智库欧洲观察员,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在读硕士

主持者:陈昌智华略智库CEO、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

记录者:崔苗苗华略智库新媒体部

陈昌智: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当时为什么去德国?目前在德国做什么工作吗?

张智颖: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另外,虽然德国乃至欧洲由于疫情影响和俄乌冲突近期大环境不是很好,但还是希望能够跳出封闭的信息圈和自己的固化思维,站在另一个角度,洞察相对真实的信息,了解真正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多特蒙德的TUDortmund从事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多特蒙德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区。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以后我可以就鲁尔区的产业科技领域做一些研究,再跟大家分享。

陈昌智:你觉得俄乌战争对德国人、德国企业有哪些方面影响?

张智颖:随着俄乌战争爆发,高涨的能源价格和持续的通货膨胀是德国民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重大影响。目前能源价格的上涨还没有完全传导到消费者身上,特别是食品零售企业几乎都在计划进一步提高价格,预计今后数月德国的通胀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不少德国家庭开始砍掉不必要支出,推迟购买大件商品,更多的去折扣店和廉价超市购物,并尽可能减少家庭能源消耗。

当然,为了缓解民众的生活压力,德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救济政策,如今年六月到八月推出的油价补贴和9欧元月票,受雇佣员工00欧元的统一能源补贴,学生欧元的一次性能源补助,由雇主支付的一次性通货膨胀奖金、上调儿童金、政府负责支付今年12月的燃气预付款、明年开始的天然气和电费限价等。

代表德国汽车、金属和电气行业90万名员工的德国工会IGMetall也在本月宣布,在巴登-符腾堡州达成新的劳资协议,该协议意味着涨薪8.5%,帮助员工弥补因生活成本上升蒙受的损失。

但由于能源成本的倍增,以及消费的大幅萎缩,很多企业难逃被迫减产,甚至破产的命运。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称,价格高企对58%的公司而言是重大挑战,对4%的公司而言关乎生死存亡。

9月初,成立于年的德国百年卫生纸品牌Hakle宣布破产,成为 个因能源和原材料成本飙升而倒闭的德国大型消费品生产商;

成立于年,在90个城市拥有着家门店的鞋类零售商G?rtz的母公司LudwigG?rtzGmbH也已申请破产保护伞程序;

由于能源成本飙升,钢铁公司ArcelorMittal宣布关闭汉堡和不来梅港口的两个工厂,直至另行通知;

医院协会总经理米夏埃尔·雅各布表示,能源成本急剧上医院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可能破产。

毫无疑问,俄乌冲突导致大部分德国企业面临寒冬。

陈昌智:北溪管道被炸毁后,德国开始疯抢中国船,除了中国船,目前还有哪些中国产品是在德国特别受欢迎的?

俄乌冲突以来,德国能源价格确实飙涨,企业、学校、政府机构纷纷发出节能号召,也降低了公共区域的室内温度。确实有部分德国民众储备了更多过冬的木材、煤炭等,尽量减少暖气的使用。对于中国生产的产品,一些“过冬神器”,包括热水袋、暖手宝、取暖器、电热毯、高领毛衣等,在今年夏天能源局势非常不明朗的时候,掀起了一阵购买热潮。

首当其冲的大概就是电热毯了,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电热毯对欧盟出口暴增97%。

在抢购方面,我个人目前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包括俄乌冲突刚开始的“食用油荒”“面粉荒”,都已得到了缓解,但价格均有所上涨。

陈昌智:受俄乌战争影响,德国制造业企业纷纷外迁,你觉得德国制造业外迁的对象是哪呢?主要美国还是中国?

俄乌冲突以来,欧洲的“断气”困境一直难解,高企的能源价格正对德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近日,德国工业联合会警告称,由于通货膨胀和能源成本飙升,25%的德国公司正考虑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能源价格,德国将面临“去工业化”。

欧洲这轮转移的企业,主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比如化工、半导体、 、机械设备以及汽车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廉价的能源、发达的基建、充足的人力和人才储备、还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缺一不可。

虽然美国的人力成本较高,但美国在能源价格、基础设施、人才储备、产业链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产业链方面,从年开始,美国就相继发布多项行政法令与政策文本,对其在制造业、国防工业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国外依赖程度、具体应对策略等进行了全面调整,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供应链安全战略不断升级。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近期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为在美企业提供大量补贴,美国各州也在积极宣传“美国一直是德国公司重要投资目的地”,以争取外国企业迁入或扩大投资,美联储连续激进加息也加速了投资从欧洲流向美国。据德国《商报》此前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近期,拜耳、巴斯夫、阿迪达斯、汉莎等公司都决定在美增资扩厂,大量水泥、钢铁、铝业企业也正在考虑在美投资。

我国能源价格低廉稳定,新能源发展也走在国际前列,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国内市场巨大且增长迅速、消费者接受度高,近年来创新研发生态也越来越有活力,是德国企业理想的外迁目的国之一。德国联邦议院前副议长、前联邦内政部长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也表示,德国企业对在华经营感到“很舒服”,希望参与到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中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企业与中国合作的韧劲不应被低估,退出中国市场将 德企自身利益。许多德国公司对地缘政治风险和中美 的反应是,更多地投资中国,而不是更少。今年以来,德国巴斯夫及奔驰宝马大众等三大车企确实也有重大项目落地,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德企在华投资就达到创纪录的亿欧元。

但另一方面,从政治逻辑角度来看,当前中欧之间地缘政治关系较为紧张,这是德国企业不得不重点考虑的。很多德国专家和学者认为,德国在商业关系上过度依赖中国,类似于它在能源供应上对俄罗斯的依赖。与此同时,德国政府也计划大大收紧为德企在华投资提供担保的条件,这很可能对未来欧洲企业做出在华投资决策构成挑战。

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9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