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到家电强国
作为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新兴行业,中国家电行业在70年的风雨洗礼中,特别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变革中,经历了咿呀学语的幼年时代,也享受过“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美好时光,再摆脱牵绊、奋力向上,成长为勇于创新的青壮年,而今则呈现出一种成熟自信的崛起姿态,正在全球市场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向家电强国迈进。
零基础起步
新中国成立前,家用电器只是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民族工业寥寥无几,仅有一些为数极少的电风扇和电器附件的生产厂。年以前,全国电风扇最高年产量仅5万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严格限制消费品政策,保护了民族家用电器工业的成长。50年代中期,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生产出压缩机电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年,我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吸尘器,年,又试制出第一台窗式空调器和第一台洗衣机。年,上海、广州、沈阳等地先后成立了家用电器工业公司。这些公司年前后先后仿制和试制成功了家用双桶洗衣机、窗式空调器、电饭锅、电动剃须刀、吸尘器和家用电冰箱等。“文革”期间,家电被当作“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货色而受到批判,家用电器品种很少,行业发展徘徊不前。到年,全国家电行业产值仅4.23亿元,电冰箱产量仅2.8万台,洗衣机产量仅0.04万台。
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家电行业真正开始起步。年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部署重点省市家用电器行业发展。也在这一年,街道小厂负责人何享健从海外回乡亲友带回的小家电中嗅到商机,派人买回套零件,研究组装生产金属电风扇。年,潘宁带领余名工人在简易工棚里,用手工锤敲出两台容声冰箱。
在考察了国外家电市场及产品的情况之后,中国家电主管部门及企业最终确定“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行业发展策略,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资建立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生产厂。年,广州万宝电器工业公司从新加坡引进一条电冰箱二手生产线,第二年又从日本引进了第二条生产线,其贷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模式成为全国各地轻工企业效仿的典范。全国家电行业掀起了引进高潮。年营口洗衣机厂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了我国第一条双桶洗衣机生产线和技术。同年,海尔冰箱总厂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了当时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到年,全国引进洗衣机项目56项、引进电冰箱生产线40余条。在整机生产线引进的同时,关键零部件引进得到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年广州和北京两个电冰箱压缩机厂列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项目,为我国冰箱压缩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家电购买力急剧增长,市场上新“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成为人们争相抢购的热门货,供不应求。城镇家庭家电普及率迅速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至年,我国耐用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41.9%,其中冰箱增长.3%,洗衣机增长77%。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百户拥有电视机44台、电冰箱28台、洗衣机73台。
家电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产品种类和品种也大幅度增加,不断满足家电普及需求。年到年,家电产品品种由原来不足30种,增加到上百种。年,随着国务院《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及家用电器“三包”规定出台,企业开始努力提高质量意识,注意不仅引进技术、设备还要学习、引进现代化管理方法。
竞争中壮大
年,在行业发展需要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正式成立,家电行业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重点转移,家电产品的相关优惠和保护政策基本取消,而且政府部门取消了家用电器作为国家计划产品,家电工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竞争阶段。竞争机制的引入,让家电行业迅速优胜劣汰,重质量、善经营的中国家电企业实力得到增强,并通过兼并重组或投资新产品领域,向多品类、多元化企业集团发展。一批中国家电品牌开始逐步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盘活了超过15亿元资产,到年,从曾经濒临倒闭的小冰箱企业,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大型综合家电集团。潘宁负责的小冰箱厂、何享健创办的街道电风扇厂、朱江洪领导的小塑胶厂迅速成长人们熟知的科龙集团、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年销售收入均超过50亿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巨大的市场吸引松下、博世西门子、三星、LG、惠而浦等几乎所有家电跨国品牌来到中国投资。随着产能过剩及外资企业进入,家电市场供求关系改变,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家电行业开始面临控制产能、结构调整、与高水平跨国家电企业同台竞争、全球拓展的全面考验。
基于竞争需要,家电龙头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纷纷通过多渠道融资、筹资,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并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