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暖气没羽绒服,要怎样过冬天呢其实比
从小就被南方那极致情调的小桥流水吸引,气候舒适、人情缱绻,实在宜居。
到现在,很多南方的小伙伴们大概也体会不到我们北方冬天的寒冷,甚至有南方的朋友居然不知道电热毯为何物,这…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取暖仪器也是越来越先进和多样化,一到冬天市面上就有很多可供我们选择的取暖设备。
从清朝末年以后,中国多年的君主制度也算是正式结束了。那大家都知道,在这以前的古人们,是怎样御寒的呢?
手炉
手炉的取暖方式,相信我们很多伙伴们都不会陌生,尤其爱看古装剧的剧迷们。这几年的清宫剧可谓是被各大导演都拍了个遍,里面涉及到的手炉场景也是数不胜数,大家也都知道,故宫是建在北方的,也就是常说的中原地带。
一到冬天,各位小主们手里都会捧一个华丽又精致的小炉,上面还坠有流苏,偶尔看到从袖子里拿出来的时候,也觉得实在小巧,连我自己都忍不住想有一个呢!
之前还曾怀疑这样抱着会不会烫手,原来这手炉皆以铜制,热量通过内外两层间的空气缓慢传导,所以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而炉外一般也都会加一层布制的棉套,延缓导热的速度。
再者,暖炉里面燃烧的炭也是没有明火的,炭埋在灰中。再由灰慢慢起到散热和保温的作用,这样暖炉表面自然也就不烫手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俨然一副围炉夜话的场景,若能跨越古今,我也实在想听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悄悄话呢?
相传火炉最早出现于隋朝,有一个县官在隋炀帝南巡时因为天气寒冷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香炉,放进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十分高兴,因香炉小巧可以捧在手里,便称之为“手炉”。
虽说隋唐就已经出现了“手炉”,但确是盛行于明清的。在《红楼梦》中也有这么一个场景,刘姥姥进大观园好不容易见到王熙凤,只见王熙凤一身绫罗绸缎,富贵堂皇“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小炉内的灰”,那是怎样的风情和优雅?
暖椅
清代李渔发明的“暖椅”也实在是脑洞大开,我们现在冬天如果凳子比较凉的话,可以放一个暖暖的坐垫。而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暖椅”这样一步到位的设计,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奇思妙想。
为什么说是一步到位?当初李渔觉得冬天即便屋内有炭盆,可是坐在书桌前身体依然会感觉到寒冷,本想多添几个,但浪费不说,几案也容易落灰,如果只用手炉和脚炉,也只是手足感觉到温暖,而身体因为久坐还是会感到寒冷,断然是不能厚此薄彼的
还是觉得应该想一个万全的法子,故而发明了暖椅,连带着桌子也一起放了可以添置炭火的抽屉和能加水的管槽,一举两得,一度称得上是他最得意的发明。
可以想象雪天宅在家里捧一本书,最是惬意不过了。那在这样悠然闲适的环境里,必然少不了吟诗作词,可天寒地冻的墨汁也容易冻住,不慌,这不就有人以此为灵感,又发明了“暖砚”
它分内外两层,外周盒壁是镂空的,内层像个抽屉,可以拉进拉出,内置炭火,以此来保持砚台的温度,这样墨汁也就不至于结冰了。这还真是应了那句“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椒房
“椒房”最早出现在汉朝,顾名思义,是将花椒捣成泥以后和泥刷于墙的内壁,花椒辛辣芳香,不仅可以起到调味的作用,在中医上也常起到散寒、温中止痛的功效,所以自然也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前段时间大热的《周生如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三刷四刷的~到现在也是看一遍哭一遍,总觉得周生辰对时宜真正动情便是在除夕夜的“屠苏辞旧,花椒迎新”。
吾王可是愣愣地盯着温柔可人的十一看了好久呢。可见在古代是有除夕喝花椒酒的习俗,冬日天气寒冷,与心上人来一盏花椒酒,此时的辰时两人以花椒酒驱除西北凛冽的刺骨寒风,不知心里又是怎样的如沐春风呢?
唐朝宠妃第一人杨玉环被赐死在马嵬坡之后,大诗人李白的《长歌行》里就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当时盛极一时的宠妃杨玉环也是住在椒房殿里。
读着李白的这句话,似乎能看到杨贵妃在世时住在殿里娇憨慵懒的场景。可如今物是人非时移世易,我们也只能从一些文字和影视剧里才能得以窥见一丝残存的历史痕迹……
因制作方法繁复且十分费原料,所以必是极为罕见。即使在皇宫里也只有皇后和一些盛宠的妃子才能享有,所以大家不难理解,在《甄嬛传》中四大爷对嬛嬛刚刚承宠就赐予的椒房到底有多难得了吧?必然嬛儿自此也是妥妥陷入了四大爷无限温柔地宠溺里。
暖阁
据史料记载,宋朝人最爱用暖阁,但大家也是鲜少见到,了解来源大多数还是出自一些清朝古装剧的多一些(当然不包括一些热爱钻研史书的大佬们)。
依旧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甄嬛传》,大家如果细心的话,会发现四大爷每次都会让安陵容在西暖阁等他。(可不是每个人都跟嬛嬛一样,能自由出入养心殿和四大爷谈古论今的哦)
所以“暖阁”在清剧中是比较多见的,当时宫内为了御寒,将大房间隔出一个小间围起来放置碳盆,可以更好地聚热,或是利用故宫火道的余热建造而成的。这和我们现在的地暖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他亲手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后又有乾隆御笔“三希堂”,而清末慈禧就常在东暖阁听政,指点江山。
暖阁一般朝阳面,既利用了火地的温度,又能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可谓冬日里的舒适窝。
貂、裘
既要保暖,那自然是衣食住行都缺少不了的,一般在富贵人家里,或是一些皇室贵族都用到的是一些绫罗绸缎和罕见的动物皮毛保暖。
《红楼梦》中就有贾母屡次赠自己心爱的孙子孙女们极致罕见地“豪服”,其中很是著名的“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段大家都很熟悉,这个雀金裘珍贵到什么地步了呢?
当时贾母赠给最心爱的孙子贾宝玉一件服,要在他舅舅寿宴上穿,这件氅衣造价不菲,还是进口的,而且材料特殊是用孔雀羽毛织做而成,
宝玉一时开心便穿着到处溜达,不小心烫了一个洞。
可当丫头婆子拿到自家和外面有名的裁缝那里竟都不敢接这个活。说是都没见过这个材料,不知道如何补救,当时正好说到晴雯跟前,晴雯针线功夫了得而且从小在贾府也耳濡目染见多识广。
就这也只是能“混得过眼”又因当时晴雯病重而且在冬日里连夜缝制,所以曹公浓墨重彩地绘出了这一场景,可见这件衣服的珍贵异常。
那咱们普通老百姓就不一样了,大多用一些廉价的、常见的动物皮毛来制作御寒的衣物。而中国人最开始的纺织品原材料是麻料,后来南北朝时期通过西域引进了棉花,到了宋朝才普遍种植。
所以一到冬天,皇室贵胄居有火墙暖房,行有貂裘大氅,而普通人家也是北方火炕麻衣,南方暖手暖被暖脚,以此来抵御这漫漫长冬。
那大家知道有没有那些古人御冬的智慧是沿用至今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