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后悔帮儿女带娃吗老人们的真实想法,让无

北京治手足癣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740.html

「本文来源:中老年时报」

60岁的年纪应该做着什么样的事?颐养天年,修生养息,回望前半生的风霜,从容不迫地迎接新的生命旅程?

或许,对于部分六十岁的老年人来说,晚年生活悠闲惬意,怡然自得;然而,对于另外一部分老年人来说,晚年生活反而比年轻时候更加辛苦。

1

为了帮女儿看孩子,王大哥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生活。

“我不太会说普通话,有时候出去跟人家聊天的时候,别人总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融不进。”王大哥稍显尴尬。也因为这一点,已经在北京生活两年的他依然没有交到什么朋友。

“我想买个猪肉三鲜包,但卖包子的人听不懂,最后我用手指着价目表,人家才弄明白,唉,与其在人堆里像个傻子,还不如待在家里不出去。”

王老爷子说,他现在每天都围着孩子转,一直忙家务事,“小区里都是高楼,每家都独门独户,邻里见面只是打个招呼,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交流,所以也谈不上熟悉”。

其实,王大哥就是典型的“随迁老人”。

近期,大润发超市发布了《“老漂族”逛超市报告》,“窥视”了随迁老人在大城市”三点一线”的生活。

报告中,有两个数据,让人感慨。

一项是,在超市随机采访的名老年顾客中,随迁老人占了33%。他们主要的消费路径是:超市入口,打折的蔬菜和肉蛋区,收银付账。偌大的超市他们不逛,来来回回去的地方,只有固定的那么几个。

另外一项是,近7成的随迁老人表示,来大润发,会跟相熟的店员唠唠家常。哪怕随便闲扯几句,“今天的大葱多少钱一斤”“今天的水果真新鲜”“您老气色很好呀”,都觉得很开心。

“老漂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据较年近万相比,呈持续增长趋势。

为了帮子女养育下一代,主动或被动离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家乡,承受带娃艰辛的同时,还要忍受人在异乡的孤独。

王大哥的一句“融不进”,可谓是道出了万随迁老人的心酸。

2

特意从四川赶来广州看孙子的刘姐,也过得挺憋屈。

刘姐是四川人,儿媳却是正宗广东人。

一个无辣不欢,一个口味清淡,吃辣的可以勉强不吃辣,不吃辣的却无论如何吃不得辣。

于是便只能老人迁就儿媳,餐桌上渐渐统一了风格,白切鸡、清蒸鱼、白灼菜心……六十岁的年纪,为了孩子重新学习做菜,也尝试改变自己坚守了大半生的口味。

但有些事能统一,有些事却很难统一。

比如带孩子的方式。

儿媳是个讲究人,每天都要用纱布给孩子漱口,小娃娃对此相当抗拒,每次都嚎得惊天动地。老人心软,见不得孩子哭,便总是偷偷省掉这一步。

后来还是被儿媳知道了。

老人心虚,说牙都没长全的小娃娃,哪用得着刷牙?

儿媳妇听了没多言语,但自此每天上班,总要给孩子漱完口再出门。

又比如一些生活习性。

年纪大了难免耳背,自己听不见,就生怕对方听不见,接电话从来都用吼的,声音震天响。

偶尔老伴来了电话,没留意聊了大半小时,挂断才发现吵醒了正在睡觉的小孙子。

儿子儿媳没说什么,自己倒先尴尬起来。

再下次接电话,便总是躲进房里,做贼似的,压低了声音。

刘姐说,其实孩子们很好,各方面都对她很照顾,夏天她说床单不舒服,立马给换了凉席,冬天没有暖气,儿媳还特意给她买了电热毯。

可是两辈人,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住在同一屋檐下总难免有不自在的时刻。

3

而对于更多“老漂族”而言,随迁异地还有一个更大心结:老伴儿。

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身子骨难免有些抱恙。一个进城带孩子,另一个便不得不独自留守。

有位湖北老太便是这种情况。

俩老口风雨同舟三十几年,大半辈子从没分别过,临老临老了,却要体验两地分离之苦。

老先生身体不好,近十年的高血压,老太太不放心,便每天跟他互通电话,确认健康状态。

血压正常的一天,老太太便眉开眼笑。

血压飙高的一天,老太太的担忧是写在脸上的。

即便是跟别人聊天,嘴里也总挂着这么一句:“我那老头又不会做饭,一个人可怎么办?”

每每想到这个细节,总有说不出的心酸。

离开熟悉的事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承受着陌生环境的巨大恐慌。他们没有社交、又不愿打扰子女,在这冰冷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独自承受“孤独”。

他们就像是随迁的候鸟一样,来到子女的城市,过着上班一样的“三点一线”,出去带娃、做家务、买菜做饭。

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改变,这些操着一口地道方言的随迁老人,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他们不会普通话,很难融入社区,用不懂扫码支付,因此只能去一些熟悉的商超。

人一旦做了父母,哪怕是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也总在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减轻负担,为了下一代,为了家庭的和谐,费尽心机地燃烧每一份心力。

4

撒贝宁在接受访问时也谈及过这个话题。

在05、06年那段时间,他也曾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到了北京。那时他会想,既然有这个能力,把父母接过来才能踏实一点。

后来才明白,只是他自己踏实了,而父母并不“踏实”。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随迁老人的纪录片,里面的社区经理这样讲到:

是的,城市随迁老人最大问题来自于无法融入生活。

许多老漂到了陌生的城市后两眼一摸黑,每天活动半径不超过一公里,不到半年就呆不住了,直称儿女家是“高级监狱”。

不过,办法总比问题多。

既然“融入”需要时间,那么不妨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山东济南有位荣大爷,他在老家非常有名气,组织建立了夕阳红通讯组。来到济南以后,荣大爷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写作,每天早晨晨练时,他都会就手“采访”身边的老年人,看到社区的好人好事,他也会写篇通讯,很快,他就被社区作为“人オ”发掘了出来,如今,他已经是社区报的编委了,比济南人还济南人!

如果你不能主动融入新环境,又内心苦闷无处排解,那么下面3个锦囊,或许有所帮助

1.您有对子女说“不”的权利。虽然大多数父母愿意为子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小编还是想告诉“老漂族”们,您有对子女说“不”的权利。当您不想离开家乡当“老漂族”的时候,请说不;当您觉得“保姆”这个角色让您太累,需要休息的时候,请说不;当您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的时候,请说不。请记住,我们是子女的父母,不是附属品,也不是救世主。

2.主动与子女沟通,告诉他们您的狐独和需要。我们的子女大多是被我们宠大的,他们更清楚如何被爱,却大都搞不懂如何去爱。所以,千万不要让他们去猜您的心思,去等他们发现您的孤独和需要,我们要学会示弱和表达,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万能无敌的,我们也是需要被关爱的。

3.如果可以,一定夫妻两个一起漂。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夫妻两个一起漂的“老漂族”融入城市更快,幸福感也更强。这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干活搭配不累,主要还是心理上的抚慰作用,人到老年,孤雁难飞,哪里是家?哪里有老伴哪里就是家。这话是真理。

六十岁,背井离乡,从头再来,爱之深重,难以言表。

说到“漂”,总难免想到蒲公英、浮萍,谁想做蒲公英,谁想做浮萍呢?

不过千里万里,皆为爱。

你也在“漂”吗?

参考资料:

老干部之家-特别策划《“老漂族”们看过来》

九派新闻-《大润发发布》

北京日报-《异乡照料孙辈、重建社交圈,随迁老人的“北漂”生活还好吗?》

澎湃新闻-《背井离乡的“老漂族”,你在他乡还好吗?》

甘北-《女儿远嫁里,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泪点低的别看……》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