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阳光
冬日里,总感觉撒在老家韩陵的阳光要比市区的更温暖,要不然怎么会有每天坐成一排在墙根儿晒太阳的老人。
瞧,这不就有俩吗,一个老头儿和一个老太太。
老头儿的发型是让村南头的“托尼老师”设计的,这个发型一定是最好打理的,光头,“托尼老师”姓贠,有六十多岁,没什么门脸儿理发店,就是在家里,忙完地里的活儿也会骑着车带上家伙事儿,走街串巷的理发,三里五村的大都认识这个剃头匠,让他剃头的客户大多是老人,还有就是常年卧床的人,剃头,刮脸样样行,工具老了些,但很上手。老贠的儿女经常劝他,“年纪大了,在家歇着吧,也不差你这三块五块的。”老贠总笑着说:“闲着也没事儿,锻炼锻炼身体,也串串门儿,看看这么多年的老伙计,人老了,有能动的有不能动的。再说了,这叫老有所乐,哈哈……”
再看老头儿顶着锃光发亮的脑袋——这可是老贠的作品,两手里握着保温水杯,眯着眼,披着略显陈旧但不失整洁纯手工打造的棉袄,紧靠在墙上,好不惬意。想当年老头儿也是村里的俊后生,地里的好把式,也是在台上戴过大红花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韩陵山上要修建灌溉枢纽站,老头儿带头组织村里的壮劳力带着铁锹、箩筐、铁镐等工具在山上奋战了一个多月,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全靠人工刨、搬、抬,他们和乡里的技术人员齐心协力排除万难,终于圆满完成了这项造福后人的水利工程。不久后,看着汩汩流向田间的水,老头欣慰的笑了,从兜里掏出火柴点上根烟,从此韩陵山上靠天吃饭的庄稼,也变成水浇地了,大豆、花生、红薯、谷子想种啥种啥,老百姓一年到头不就这点指望吗?
旁边马扎子上坐着个老太太,戴着深咖啡色的帽子,穿着印有几朵牡丹花的外套,别说,还挺时髦,显年轻。从路边有过的人,总时不时打招呼,“干啥去嘞?”“串亲戚呢?”……说话总是笑着,乐呵着……老太太虽然脸上爬满岁月的痕迹,但如果时光倒回几十年,那也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前几天突然转冷,老太太和老伴儿被闺女接走住了一段时间,这几天阳光好,非要回村里住,其实冬天在村里也没感觉到有多冷,虽然现在不让烧煤取暖了,可家家户户装上了空调,床上铺上电热毯,也可以舒舒服服的过冬,同时也不用担心煤气中毒,而且干净卫生,关键这电费国家还有补助嘞。这几天这冬天的阳光照的人实属不想睁眼,就连晚上闹腾的大黄狗也来凑热闹,摇晃着尾巴,伸长了脖子,眯缝着眼,懒洋洋的趴在地上,准备做一个啃骨头的梦。
“爸、妈饺子煮熟了,猪肉大葱的。”说着话儿媳就把两碗热腾腾的饺子递给了老头儿和老太太。
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幸福时光,到这把年纪,无所欲无所求,每天能够享受到墙根儿的阳光,甚是欣喜。他们也都是有经历的人,从战争年代,到人民当家作主;从黄窝头老咸菜常年看不到肉星儿,到现在需要降脂肪降体重,吃个马齿苋说是人间美味;从当年结婚办事还得找邻居东拼西凑借东西撑门面,到如今亲戚朋友人到就行,不用随礼,就图个热闹;从霍乱,疟疾,结核,非典,新冠肺炎的肆虐蔓延,到第一时间得到全面控制和消除……总之,他们经历了祖国从满目疮痍到繁荣昌盛的过程。
“喂,喂,凡六十岁以上村民,抓紧时间进行社保认证,认证以后国家发放养老保险金……”村里的大喇叭又一次广播起了国家惠民政策和要求,穿过了冬日的暖阳,直沁百姓心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794.html